少年多次角膜移植失败,通过米赫见光明

2022-05-17

2016年,对于小李一家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也是收获光明与希望的一年。经历了视力的骤降后,年仅16岁的他被确诊为圆锥角膜,一度徘徊在失明的边缘。后来,随着米赫人工角膜二期手术的结束,小李重拾了自己光明的人生。

图11.png


16岁的小李出生在长春,是一位普通的高中生。与大多数近视的孩子一样,小李初中时就因为看不清黑板上的字而戴上了厚重的眼镜。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原本以为的近视,却差点让他失明。

“那一年,孩子的近视下降非常快,几个月就要换一副眼镜。”小李的妈妈说,因为身边近视的孩子非常多,他们并没有当回事。
直到他们发现在多次佩戴眼镜也无法提升视力的同时,过高的散光度数在此时显得尤为奇怪。他们一家人带着小李前往医院问诊,最终被诊断为圆锥角膜。



“当时我接受不了这个事实,不敢面对就没去管它了。”小李说道,因为他高三备考期间,课业繁重,就将病情在繁忙中冲淡,可是高考前一个月,小李视力越来越差,于是他再次前往医院检查,得出右眼圆锥角膜即将穿孔,需紧急采取眼角膜移植手术,保住眼球。得知结果后,小李一家陷入了绝望。



为了尽快给孩子看病,小李一家慕名去到了当地眼科医院。该院经过详细的检查后,以“双眼圆锥角膜”收治小李入院。“医生说像我这样发展到后期,就需要进行角膜移植。而且医生还说虽然我的病情复杂,但通过角膜移植,我的眼睛仍然有治愈的希望。”小李说。



对小李一家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依然摆在面前。“角膜如此稀缺,去哪里找合适的角膜源?”“角膜移植是个大手术,会不会有什么风险?”



得知小李家人的顾虑,当地医院极力为小李找寻适配的角膜。幸运的是,角膜找到了。可不幸的是,手术并未成功。因为,在手术后,出现了导致手术失败概率极高的“排异反应”。



尽管如此,为了儿子的光明未来,小李的父母依然寄希望于角膜移植上面,先后进行了三次手术,但他们不知道的是,角膜移植手术次数越多,排异的几率就越高。就这样,两年后,他们被医生推荐到了北京做米赫人工角膜手术。



米赫医疗成立于1997年,同年开始研发人工角膜。到2018年,米赫医疗已经成立了21年。21年间米赫医疗潜心研究,在技术上持续创新,开创了“不需要活体角膜”的先河,解决了角膜供体缺乏、角膜移植排异的问题。与此同时,米赫人工角膜还有着适应症广泛的特点。其中就包括多次角膜移植失败。



到医院后,我们的主任首先为小李检查了眼睛,随后第一时间安排手术。米赫人工角膜移植手术分为两期,一期植入人工角膜支架,二期安装人工角膜光学镜柱:在一期手术后3个月施行。据医院的朋友回忆,小李的一期手术和二期手术都很成功,由于是人工角膜,并没有出现排异反应。术后复查时,小李能准确的说出视力表上的数据,他的爸爸还哭了。



因为做手术,小李没有参加高考,这是他一生的遗憾,他本人也表示想要放弃,但是通过米赫人工角膜手术复明后,小明又重拾了信心。现在正在参加自考,“我想通过自考告诉自己,我一定可以的!”小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