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先生来自河北省三河市,17岁时因感冒发烧引起眼睛疼,红肿,不到2个月就丧失视力。1983年至今,长达40年的时间,他一直处于黑暗中之中,但却从未放弃寻找光明。
因疾病致盲那年他17岁,刚刚高中毕业。后来,他学习盲文,通过全国残联组织的考试,考入了河南中医药大学学习了按摩。毕业以后,他留在了北京一家医院从事按摩工作。他曾因为村庄里只有他一个盲人感到自己另类,也曾因为无人可交流感到苦闷,失明之后掉进过火车站的厕所,也理解有些人担心拄着拐杖出行被人另眼相待。但他觉得,“本来就是失明的人,就不要在意别人说什么”。他常鼓励那些因为眼盲而放弃学习生活技能的朋友勇敢尝试。
郭先生自失明起,就未得到有效治疗。因为他的眼睛严重干燥,无泪液,活体角膜移植无法成功。但是,即使被宣告“绝症”,他也没有放弃。多年来,他每年都到医院检查,期待着新技术的出现。2021年,米赫人工角膜上市了,而他的干眼症正是适应症之一。
郭先生称,他已经失明40年了,各方面很适应了,虽然期待新技术,但也特别慎重。知道米赫人工角膜之后,他和10多年前做了米赫人工角膜移植手术,现在仍保持良好视力的几位角膜盲朋友建立了联系,也和去年实施了米赫人工角膜移植手术复明的多位朋友经常沟通。他清楚人工角膜的风险,了解人工角膜的种类,知道不同人工角膜的区别,也做过多次检查评估,他的情况适合做米赫人工角膜移植手术,他期待米赫人工角膜像帮助他所认识的人重获光明一样,帮助他重新获得视力。这次,如果就诊顺利,他准备放下手里的工作,随时准备手术。
40年的失明时光,郭先生积极的人生态度,让我们敬重。他每年一次检查,对新技术的期待;他一年以来对米赫人工角膜的各种学习、了解;他放下手里工作,随时准备实施米赫人工角膜移植手术的选择——他对米赫医疗的这份沉甸甸的信任,让我们感动。
当天,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洪晶主任的门诊,郭先生排号等了将近6个小时,后来医生告诉郭先生一个月内可实施米赫人工角膜移植手术。这一天,收获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