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膜病是我国第二位致盲眼病,我国因角膜病致残致盲者超过400万人,其中大多数患者是可以通过角膜移植脱残脱盲,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角膜捐献者甚少,供体角膜缺乏,且传统的角膜移植手术由于术后易出现排异反应,导致手术成功率低,广大患者难以得到及时治疗。
光学镜柱、周边支架
用光学特性优良、物理化学性质稳定的透明材料制成的光学部分,来替代病变后阻碍眼球光学通路的浑浊角膜。
经过多年的研究试验,所有的材料由米赫医疗独自研发制成,具有独立知识产权,材料经过特殊工艺处理,透光性好,有弹性,耐用度高,易于手术操作,生物安全性更高,能与周围组织快速愈合。
米赫人工角膜结合了一种新颖且相对简单的手术程序,为数百万患有角膜相关视力障碍的人提供了一种有效、治疗性和经济实惠的治疗方法,远远优于任何可用的替代品。
植入时无需供体角膜的使用,减少并发症及排异反应的发生,米赫人工角膜植入术需要简单的2期手术,手术基本在眼球密闭的情况下完成,有效减少眼内感染的发生。
米赫人工角膜植入时不需要活体角膜的介入,只需要将产品本身植入角膜及前房,大量节省同种异体角膜(供体)的使用。
将患者的角膜板层分开,将支架植入,支架植入后,进行结膜遮盖加以固定,术后进行消炎及激素类药物治疗,钛支架表面大部分被密集的角膜细胞外基质及细胞紧密抓附覆盖, 钛支架表面可见角膜成纤维细胞跨越表面生长,角膜组织呈爬行生长并连接成片;恢复生长3个月。
已安装支架的眼部进行手术。首先用环钻将支架中心部进行切除,并进行晶体切除及前玻璃体切除随后将镜柱安装到中心孔区旁边进行加固。术中仅需打开一个2mm的孔距,医生会在很快的时间将镜柱安装,避免眼内感染的发生。
在术后局部和全身应用抗生素。一般3天后出院。作为植入手术的一部分提供的外科工具:米赫设计了专用的人工角膜手术器械缩短了手术的复杂过程,将复杂的手术变成一个系统而准确的植入过程。
这项手术将眼睛内容物暴露于外界的时间减短,这一步被称为“open eye”,大大降低了相关风险。米赫人工角膜MIOK植入专利设计是广泛的,多学科(物理,化学,生物学)研究和开发过程的结果。
米赫人工角膜和它的PMMA镜柱,提供了良好的视觉性能和广阔的视野。米赫人工角膜镜柱的后侧可以很容易地固定在中心孔区,这种新颖的集成方法通过其光学部件进一步确保了设备的安全性,从而确保了可靠和快速的愈合,以及长期的保留。由于是合成的,无菌的且由惰性材料组成,因此该设备不会携带传染性物质或引起过度的炎症。这将改善生活质量并提供更有效的患者护理。
米赫人工角膜
|
传统角膜移植面临的诸多问题
|
1.技术与创新相结合
将合成材料与人体活组织整合,米赫人工角膜将新颖的生物整合技术与创新理念相结合,创造了突破性的解决方案,可满足未满足的眼科需求。 2.具有稳定性
材料具有足够的稳定性,不发生化学和物理变化,不降解,不干裂,不溶解,材料能够长期保持使用功能。 3.良好的光学性能
4.能够与自体角膜组织长期共存,并紧密结合。
5.对眼底的保护
6.不受供体角膜限制,植入时,不需要供体角膜共同植入。
|
1.供体角膜缺少
目前世界各国的角膜材料大多取自新鲜尸体(供体),以不超过死后12小时、角膜上皮完整、基质透明、厚度不变者(无水肿)为佳,如果将新鲜角膜材料经保存液或深低温特殊处理,则可保持数天或数周后待用。 2.成活率
但是角膜移植能否成活、不被排斥而保持透明,取决于多种原因,同种异体组织间的相容性抗体,占有重要地位;根据最新的学术研究发现在10个角膜移植患者中就有5到7名患者的移植出现排斥等现象,最终导致几次移植失败而永久性失明。 3.传统角膜移植适应症的空白
传统角膜移植只对角膜损伤轻微患者适用,针对酸碱、化学、工程、外损伤患者无效。据中国残联给出的数据目前中国因角膜致盲的患者在300万---400万左右。(从2006年以来到2008年底,中国角膜移植的患者数量是5000人,2009年是3500人。) |
适用症状
米赫人工角膜适用于角膜移植手术难以成功的双眼角膜盲患者,包括角膜移植失败,化学伤、热烧伤、爆炸伤等引起的严重角结膜瘢痕血管化,眼睑闭锁,严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如Steven-Johnoson综合征及瘢痕性类天疱疮),终末期干眼引起的角膜盲及Boston人工角膜移植失败等患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