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牌”人工角膜,依然没有办法解决这两个问题

2022-06-30

文章开始前,先看两组数据。


2009年~2012年,在中国工程院重点咨询研究项目《中国感染性角膜病社会危害和干预策略研究》资助下,组织了全国10个省、区、市(共抽样191242人)的感染性角膜病流行病学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角膜病患病率为2.49%,以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约13亿人口推算,我国有角膜病患者3237万人。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视力残疾全球数据报告》显示,角膜盲是我国排名第二位的致盲性眼病,大约有400万患者,并且以每年10万人的速度递增。






针对角膜盲的治疗,传统的穿透性同种异体角膜移植尽管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并不能使所有的角膜盲患者复明,有两方面原因☟☟


1.png




角膜的捐献率低



中国每年的角膜受益人数与等待移植的人数总体不匹配,比例约为1:70,即70人中仅有一人能够得到角膜。




这种情况手术易失败



遭受严重角膜化学伤、热烧伤等情况后已产生新生血管的角膜盲患者易在术后产生排斥反应,导致手术失败。


2.png


这类患者接受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两年植片的存活率仅为20%,对他们来说,植入人工角膜是复明的最优选择之一。


目前在全球应用较为广泛的是美国波士顿人工角膜,近些年来,它在设计、材料方面不断革新,相应并发症也大大降低。


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优势和劣势大多时候都是并存的。


波士顿人工角膜虽然技术在不断革新,但对严重眼表损害及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解剖失败率仍较高,而且产品结构也存在问题。


3.png


如图,波士顿人工角膜由四部分组成:前板、背板、角膜、锁环,结构有点像螺丝和螺母,中间夹了个垫片和角膜,其中在后板上,也就是这里说的垫片,还打了十六个孔。


缺点很明显,放一个结构这么复杂的东西在眼睛里很容易感染、发炎,而且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波士顿人工角膜额外还要供体角膜做载体,你没看错,就是捐献的角膜,这个设计就很“迷”。


角膜的捐献率低一直是所有角膜盲患者首先遇到的拦路虎,1:70的比例让太多的角膜盲患者无法通过角膜移植而复明。


人工角膜的存在价值之一,就是解决这类患者因角膜捐献率低而无法进行角膜移植的问题,可波士顿人工角膜不但没有节省供体角膜,反而还要用它做载体。


这样一来,先不说附加费用的问题,单从“资源浪费”这方面说,波士顿人工角膜的设计理念就不适合中国国情,因为波士顿人工角膜一旦被使用,就说明让一人复明的同时,就会有一人需要在黑暗的世界里继续等待供体角膜的捐献。


此外,手术中供体角膜的植入还会增加术后排异反应的风险,一旦排异,可能会产生2个结果:


○ 最坏的结果:手术失败,需要再次甚至多次角膜移植


○ 相对理想的结果:需要长期使用激素类的药物来抑制身体的免疫反应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角膜移植术后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就是术后排异反应的发生,高危患者术后因排异反应致手术失败者高达60%以上。


4.png

5.png

供体角膜缺少和排异反应,一直都是角膜盲患者复明路上亟需解决的问题,而波士顿人工角膜非但没有帮助解决问题,还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不管是对于角膜盲患者来说,还是对于人工角膜发展来说,都不是什么好消息。


好在米赫人工角膜经过团队24年的研发、试验,在关键时刻拿下注册证,为传统角膜移植术禁忌症患者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给角膜盲患者带来曙光。


此后,所有角膜移植手术难以成功的双眼角膜盲患者均可使用。


米赫人工角膜采用人造材料制成,无需供体角膜,缓解了我国角膜供体稀少的现状,也避免了术后排异反应的发生。


如果屏幕前的您或者家人朋友有需要的话,可以拨打下方客服电话,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