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人工角膜是否能够稳定发挥复明效果,它的长期在位率是前提条件。正因如此,人工角膜植入术后,周围组织溶解和人工角膜脱出,一直是困扰研究者和临床医生的难题之一。
话出有因,咱们从人工角膜的种类开始讲起。
目前在国际上应用较多的是Boston人工角膜,它是由PMMA材料制成,1992年美国FDA获准其在美国国内使用。其中BostonI型在临床上应用最多,效果也较好。
但这种人工角膜对眼表的要求较高,因此国外临床上主要用于多次角膜移植失败的病例。此外,此类手术仍需要一个同种角膜植片作为人工角膜载体。
而且!Boston人工角膜术后角膜溶解发病率高达1.5%~17%,尽管采用改良设计、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口服胶原蛋白酶抑制剂来预防角膜融解的发生,但对于眼表条件极差的患者仍难以避免。
另一种用 PHEMA水凝胶材料制作的AlphaCor人工角膜,由于可以通过类似角膜移植的方式进行手术植人,且无需角膜植片,曾一度受到业内人士推崇。
但经过多中心的临床应用,发现角膜基质融解和人工角膜纤维渗出膜形成发病率高,2年在位率低。同样,这种人工角膜对眼表条件要求高,不适宜重度角膜盲患者的长期复明。
患者基质溶解
而且!和Boston人工角膜相比,它周围组织的溶解发生几率更高,有文献报道,AlphaCor人工角膜甚至可高达60%,一半多的可能会溶解。
鉴于以上两种人工角膜的失败经验,米赫人工角膜研发团队和医生便开始思考:如何保证米赫人工角膜在患者眼内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呢?
稳定嘛,除了人工角膜的生物相容性作为先天条件,后天的加固肯定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他们选择了自体耳软骨加固。
自体胫骨前骨膜取材复杂,且硬度不够,长期效果不佳。
异体巩膜选取尽管较简单方便,但和角膜存在同种异体排斥问题,且在经过长时间的乙醇处理存放后,会完全破坏细胞成分,质地变柔软,组织容易变形。
因此在米赫人工角膜临床应用中,最常采用的是自体耳软骨加固方案。
耳软骨常用于鼻部整形及睑板的替代手术,作为自身活体组织,软骨活性细胞得到有效保留,术后成活率较高,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稳定性,且弹性好,硬度适中,容易塑形,无排斥反应,相比骨齿型人工角膜,耳软骨取材简单,且不存在骨吸收引起的镜柱移位等并发症。
当然,为了使得手术效果更佳,有些医生针对组织溶解、渗漏还采用了其他联合方式,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在《米赫国产人工角膜动物实验吸临床研究》中,作者写道:针对组织溶解、渗漏所采用的预防措施还包括:术中联合结膜遮盖,使耳软骨血供循环快速建立,与角膜组织形成生物愈合。
对于结膜严重缺损瘢痕化病例,灵活采用唇粘膜移植改善眼表完整性,促进组织血管化。
相比Bosoton人工角膜中的异体角膜载体,主要依靠房水提供营养保持其上皮完整性,米赫人工角膜通过结膜或者唇粘膜遮盖等方法,促进眼表尽快血管化以达到保持前板层组织的营养供给,从而降低组织溶解的可能性。
因此,耳软骨加固联合结膜遮盖是一项防止房水渗漏、 人工角膜脱出的重要措施。
总之,在人工角膜移植过程中,耳软骨加固方案有助于提高人工角膜在眼内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为患者复明增添了一份保障。我们也相信,随着对米赫人工角膜的不断改进,以及手术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米赫人工角膜适应症更加广泛,植入过程更加便捷,术后长期效果更加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