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家卫健委发布通知,印发《健康中国行动中医药健康促进专项活动实施方案》(下称《方案》),其中提出,开展青少年近视中医药干预活动。
与此同时,方案还进一步提出,推进中医适宜技术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试点,在中医医院以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推广使用耳穴压丸等中医适宜技术,对儿童青少年近视进行早防早控。
此项举措,肯定了中医治未病的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但同时也让一些不明所以的朋友产生了疑问:中医竟然能治近视?
实际上,中医从很久之前就开始研究近视病症,早在《审视瑶函》(明代傅仁宇撰写的眼科著作)中把近视的临床症状定义为“能近怯远症”,直到《目经大成》(清代眼科名著之一)才有了具体的医学名字-“近视”。
医学中介绍到“近视”的发病部位是眼睛,发病原因是体虚。《诸病源候论》中讲到:由于长途跋涉,引起风寒,再加上肝气受损的原因,最终导致不能远视,也就是我们所谓的近视。
经过三百多年的研究发展,中医药在治疗近视上也有了自己的独特之法,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接下来咱们分别说一下。
❶
中药内服
医学对于近视的治疗仍然以“补肝脏、活气血”的方式为主。陈亚龙经过多年的研究,提出了滋养肝脏的新配方,该配方的主要成分是金樱子、山药等有利于活气血的药材,此时如果配合穴位按摩可以极大的增强药效,其实验结果证明,该配方有着高达78.2%的有效率。
黄妍等人对明目液(其主要成分是:远志、枸杞、山药、甘草等草本木药材)和增光片(其主要成分是:当归五味子、枸杞、麦冬等有利于营养吸收的药材)的实验效果进行了整体的分析和对比。实验结果中,在近视的治疗效果方面,明目液要远优于增光片(P<005)。
周莅斌等人针对于肝脏的营养理论作为切入点,详细的分析了补血对治疗近视的重要性,该过程中,作者选取了适量的近视青少年作为研究材料,并对其进行了睡前滴眼液处理。经过40d的治疗,我们发现,治疗组的视力情况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且显著高于实验对照组,经分析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刘清付经过对舒筋活络汤(其主要成分是:白芍、生地、郁金、松节等药材)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舒筋活络汤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近视情况;第二,舒筋活络汤配合滴眼液效果更佳。
❷
中药外用
中药外用所涉及到的类型比较多,其中包括常见的重洗和熏蒸的方式。
我国知名专家李宜针对于眼罩的治疗效果进行了研究,发现其对近视的程度有着不同的疗效,且眼罩对患者近视的治疗帮助巨大,在某些方面优于滴眼液。
刘红梅用中药的形式进行青少年的近视治疗,另外结合穴位的按压,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结果发现,药物配合穴位按压的效果明显优于后者,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唐敏等人为此做了相似的实验,进一步证实了中药治疗近视的重要性。
❸
耳穴疗法
部分研究者开始使用耳穴疗法进行近视治疗,选取那些与耳目相关的穴位,如:神门穴位、肝穴位、肾穴位、脾穴位等,经过证实,穴位疗法可让患者在不打针、不吃药的前提下进行治疗,既节省了庞大的经济开支给患者的带来的卡力,又提高了整个治疗讨程的安全性。属于一项值得推广的治疗手段。
另外,部分专家分别统计、试验了穴位疗法与滴眼液之间的优缺点,发现穴位疗法在效果上优于滴眼液,在与针刺疗法的比较中,更是提升了治疗率,高达97.5%,穴位疗法的治疗率为92.78%,该两组数据间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❹
眼保健操
眼保健操在理论上可以改善患者的静脉顺畅度,而静脉顺畅可以后续的治疗过程提供基础。
早在1963年,人们就发现了眼保健操的重要性,并在眼部医疗过程中得以广泛使用,但并没有完整具体的操作流程,直到1972年,我国上海眼科医院首次编排了详细的眼保健操,并在1982年进行全国推广。在2008年,医护人员对眼保健操进行了最后一次调整,从此该操作注意事项一直延续至今。
从当前的小学生视力变化趋势来看,眼保健操在某些方面延缓了近视的发生年龄,为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保障。
中医常说“治未病”,预防永远比治疗更重要,平时需要做到给眼睛减负,保持良好的阅读习惯、劳逸结合、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总之,对于近视,中医虽然疗效不错,但是不能保证100%管用,所以,预防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