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角膜移植排异的三大药物各有什么优缺点?

2022-11-07

角膜混浊会引起视力降低,随着病情发展可能导致失明。角膜移植术是提高角膜盲等角膜病患者视力的有效方法。

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相继报道了行角膜移植术的病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角膜移植术的技术方法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角膜移植,特别是高危角膜移植术后出现的免疫排斥反应仍然是导致移植失败的主要问题。


11.jpg


众所周知,角膜不含有血管和淋巴管组织,属于“免疫特殊”区域,但由于是异体移植,移植的角膜具有抗原性,会引起移植体内抗原抗体反应,导致角膜基质混浊、新生血管生长、植片失透明,最终导致移植失败。

文献报道,角膜移植术后的免疫排斥反应主要由T淋巴细胞介导,炎症刺激可活化抗原递呈细胞。其细胞表面的组织相容性复合体进一步激活T淋巴细胞,发挥免疫反应。

通常情况下,医生会选择糖皮质激素、环孢素A滴眼液或者他克莫司作为预防角膜移植手术免疫排斥反应发生的“救兵”。那么这些“救兵”有什么优缺点呢?咱们依次来看一下。


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免疫抑制作用,是角膜移植术后常用的药物,但对于高危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的预防作用并不理想,而且长期大剂量用于糖皮质激素还会导致多种并发症,如白内障、青光眼、消化系统出血等。

环孢素A滴眼液为选择性免疫抑制药,可抑制辅助性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活性,并通过与细胞内免疫嗜素亲环蛋白结合,抑制辅助性T淋巴细胞对白介素-2的反应性,对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只是,环孢素A全身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可能会引起肝肾毒性,局部用药可提高疗效但长期用药可引起患者不耐受,且对高危角膜移植术的预防作用不明显。


33.jpg


既往研究显示,高危角膜移植术后单纯给予糖皮质激素滴眼液,术后12个月免疫排斥反应发生率为60%~100%,局部糖皮质激素联合环孢素A滴眼液患者术后30个月免疫排斥反应发生率为40%~60%93。因此,需要新的免疫抑制药物用于预防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

他克莫司是新型免疫抑制药,提取自链霉菌发酵产物。免疫活性高于环孢素A药理,作用与环孢素A相近,两者均可抑制免疫排斥反应。

有研究表明他克莫司全身给药可引起高血压、神经毒性、肾脏毒性,而局部给药由于血压浓度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目前,他克莫司广泛用于真菌性角膜炎移植术、难治性相关角膜病免疫排斥反应的预防。

另外有研究表明,他克莫司滴眼液在全角膜移植术后免疫免疫排斥反应的预防效果,优于环孢素A滴眼液。有学者对48例行高危角膜移植术患者研究显示,他克莫司组术后12个月免疫排斥反应发生率为12.00%,低于环孢素A组的40.00%。


新生血管分布较多是导致角膜基质混浊、移植失败的首要原因。有研究结果表明,他克莫司组术后12个月角膜水肿角膜基质混浊程度均较轻,新生血管少,说明他克莫司滴眼液预防免疫排斥反应的效果较环孢素A滴眼液明显。

除了免疫排斥反应外,角膜移植术后青光眼或一过性眼压升高是导致角膜移植失败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

文献报道,高危角膜移植术后眼压升高率为11%~50%。有研究表示他克莫司组、环孢素组眼压升高率分别为16.00%,18.0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经对症治疗后缓解;随访期间未发生其他相关并发症,这说明他克莫司滴眼液、环孢素A滴眼液用于预防高危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均较安全,具有可行性。



综上所述,0.1%他克莫司滴眼液用于高危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安全、有效。其短期预防作用与环孢素A滴眼液相当,长期预防作用优于环孢素A滴眼液。只是,各项研究样本量较小,而且没有对患者更远期预后进行随访,因此确切结论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本文参考文献:


《他克莫司滴眼液对高危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的影响观察》 廖雪梅 冯晓 上官国涵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