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移植后,角膜移植后可能会排异!

2022-11-14

造血系统疾病主要见于儿童和青壮年,严重威胁生命健康。近30年来,骨髓移植已经成为了除一部分对化疗敏感疾病外的恶性血液病造血功能衰竭性疾病的一线治疗方案,挽救了大量患者的生命。

1.jpg


只是,为了防止机体排斥移植物,患者常在移植前通过大剂量的化学治疗或放射治疗人为造成免疫抑制,如此一来,机体在免疫受缺陷之后,移植物就会对宿主细胞产生免疫损伤,进而导致【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病变涉及皮肤、肝、肠道、眼等多处。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个病是怎么“折磨”眼睛的。

首先我们要知道,移植物抗宿主病有急性和慢性之分,眼部病变多是慢性病程,其中【干眼症】是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最多见的眼部表现,病情发展迅速。病情不能控制时,会连累到角膜。

2.jpg


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曾接收过一位亲缘异基因骨髓移植患者,手术很成功,但是不曾想手术3个多月后,患者的双眼开始发干,并出现视物模糊,检查发现双眼结膜充血明显,诊断为双眼结膜炎、双眼干眼症。医生给予药物治疗,可患者的视力依然下降。二次就诊时,发现她的双眼角膜上皮出现剥脱,诊断为双眼角膜炎,尽管依然给予药物治疗,可病情仍继续恶化,甚至出现双眼睁眼困难,畏光流泪的状况,视力也明显受损。

眼看病情控制不住,患者便到了浙医一院眼科就诊,彼时患者的眼表已经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血管长入周边部角膜,中央角膜出现斑翳,上方角膜结膜化等。专家们共同会诊后,结合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和骨髓移植病史,拟诊为骨髓移植术后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眼表病变。

需要注意的是,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是异基因骨髓移植最常见的晚期并发症,通常发生在移植后100天后,表现在眼部上就是干眼症和角膜病变,如角膜上皮剥脱、角膜血管化、角膜结膜化等。

对于这几种病变,虽然长期使用人工泪液和促进角膜上皮细胞恢复的药物,眼表症状依然会加重,但是目前针对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眼表病变的治疗,还是以用药为主(全身用药和局部用药),只有病情极度严重时,才会进行手术。


全身用药包括大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局部用药包括:人工泪液、非特异性免疫抑制剂、自体血清等等。但如果病变严重累及到角膜,药物治疗无效时,就只能进行羊膜移植或深板层角膜移植手术等。

需要注意的是,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导致的眼表病变,可能会使得角膜移植手术后因出现排斥而导致失败。前段时间就有一位登记米赫人工角膜移植手术的患者,因为曾进行过骨髓移植导致角膜移植后产生排斥,手术失败,无奈只能进行人工角膜移植。


3.jpg


而这位患者之所以选择米赫人工角膜,首先是因为米赫人工角膜采用人造材料制成,无需供体角膜,不会产生排斥反应,另外米赫人工角膜适应症相对其他人工角膜来说更加广泛,适用于角膜移植手术难以成功的双眼角膜盲患者,包括由于角膜移植排斥导致手术失败的角膜盲。

总之,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很容易累及眼表,干眼症状最为常见,严重时还会累及角膜。可全身用药也可局部用药,但严重累及角膜时,需要考虑手术,术后要重视排斥反应,必要时需要进行米赫人工角膜移植手术。


本文参考文献:

《骨髓移植术后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眼表病变》 黄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