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膜盲患者通过人工角膜复明后的经验分享

2022-04-12

我们希望通过人工角膜移植成功救助事例的广泛传播,让广大市民更加深入的了解角膜病相关指数,避免眼科知识匮乏而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让更多角膜盲患者重燃复明的希望。

 

角膜病是一种发病率高、治疗困难的致盲性眼病。据统计,目前我国约有400余万名患者,是仅次于白内障的第二大致盲眼病。由于活体角膜供体缺乏,致使很多患者不能得到及时的治疗而终生失明。北京米赫医疗器械有限责任公司利用医用高分子技术,开发了

 

人工角膜,用以取代活体角膜。到目前为止,已有300多名双目失明的患者实施了人工角膜复明手术,并全部恢复视力。


999.jpg

 

以下是部分角膜盲患者在中国盲协召开的“米赫人工角膜技术成果研讨会”暨中国盲协角膜盲阳光复明行动会上的发言:

 

几度自杀的人又见到光明:

 

我叫周天林(化名),是原国家重要科研项目负责人,我所在的研发团队曾获得过国内科技类最高奖项,可以说我的人生在2010年10月20日之前都是意气风发、志得意满。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一天,我在工作中被硫酸重度烧伤,面部严重烧伤,并导致双目失明。在失明的594天中,亲人通过各种关系帮我打听可以做人工角膜再造的医院。当时我就想,毁容我不怕,只要让我再看见就行。为此我走遍了全国甚至美国、德国、俄罗斯、日本四处求医,一次次的希望,又化为失望。这期间我自杀过好几次,照顾我的人也由2人变成了4人,就怕我再想不开。

 

直到2012年朋友介绍我来到了北京301医院,黄一飞主任给我做了检查,在确认我的眼部情况符合做人工角膜的要求后,向我介绍了这个手术的流程及要承担的风险。就我当时的情况来说,听完他说我可以做手术后,他再说的话就完全没有听到了我太激动了!我们很快确定了手术日期,并在失明的594天后成功安装了单眼的人工角膜,下午做的手术,第二天早上就重获光明,视力恢复到0.5,当时的喜悦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说得清的!

 

人从看见到看不见再到看见,心理变化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术后周围的很多朋友问我这得花多少钱啊?有没有什么风险啊?我觉得很搞笑,我眼睛当时的情况已经被大多数医生判了死刑,眼睛完全没希望康复,还有什么风险可言啊?所以在我看来人工角膜手术对完全失明的人来说是零风险。在经济上,主刀医生会在术前详细检查患者眼部情况,能做就做,不能做就不做,所以在经济方面也不存在风险。有些想做的人会说“你有钱,你可以做,我不行啊”,我就给他们细数了我在手术方面的全部花销:我从住院到手术再到出院全部费用加一起不到五万元,术后每月二百元的药费,这个费用我相信大多数人都承受得起。

 

因为我工作的特殊性,有好多同事也在工作中身体严重受损,还有和我情况差不多也是双目失明的人。术后当我情况稳定后,我就把我这次的手术情况和其中一位已经因工失明30年的老同事说了一下。30年啊,他错过了整个改革开放的黄金时期,他的苦闷不是我这个失明594天的人可以想象的,他听我说完后第一时间来到北京,检查时医生说他的情况比我要好一些,还没说他能完全复明呢,他已经激动地从椅子上跳了起来……医生很快给他成功完成了手术。现在我这位老同事每天都可开心了,他像是穿越时空一样,30年的差距正一点点消失。儿子长什么样终于看到了,智能手机也学会了,去年儿媳妇又给添了个大胖孙子,他这可真是双喜临门,以前是别人照顾他和孙子,现在是他照顾孙子和家人,生活像抹了蜜一样美好。

 

作为人工角膜的受益者,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使用体验。首先就是术后视力恢复很好,最起码吃饭不用别人夹菜了,可以自己想吃什么吃什么。话又说回来,术后我发现人工角膜技术的局限性,逆光、强光、晚上都看不清。我觉得人工角膜就像在眼睛里装了一台照相机,只能平面成像,立体感不强,上台阶的时候没问题,下台阶的时候很困难。

 

再就是社会效应方面,我出事后要四个人照顾,现在只需要一个人,减轻了社会、单位领导、家人的负担。失明后我成了废人,现在我又能够重新为社会创造价值了,利用空余时间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善事,并资助山区的贫困盲人,希望好人有好报,将来自己能活得健康一些。

 

再有就是一些建议:首先,生产厂家应该加快速度完成人工角膜项目审批手续,使之在市场推广中正规化、合法化,就可以在手术中变被动为主动。我看见好多病人为了表示自己不追究医生及人工角膜厂家的责任都给医生跪下,只为求着医生能快点安排手术,切身体会让我很能理解这些迫切需要复明手术的病人。其次,人都是好了还想要更好的,我现在一个眼睛好了,就又想着另一个眼睛也好,所以医院是否可以考虑,给我们有需要的人再把另一边的眼睛也做好了呢?这样医院的经济效益不是也更好吗?最后,我希望社会上能够加大力度宣传这个项目。我眼睛受伤后,找了好多医院,好多外地的医生、残联工作人员都不知道还有人工角膜这项技术,就更别说给我做术后检查和办残疾证了。残联的工作人员知道我做过人工角膜后就说:“这不可能啊,眼睛里连沙子都不容,还能放其他的东西?”事实告诉我们,眼睛里可以放其他的东西,功效还特别好。如果把这项技术普及了,将有多少和我情况差不多的人能够重见光明,又将改变多少盲人及其家庭的命运啊……

 

人工角膜是盲人的中国梦:

 

我叫杨建文,原北京市政协委员、汇文中学教师。“文革”的时候,因为药物过敏引发的后遗症造成角膜严重病变,这一病就是三十多年,虽然一直带病坚持工作,但是到了1999年我完全失明了。之后我做了三次角膜修复手术,每次都因为各种排异反应而手术失败,直到2007年双眼完全失明,也不可能再有角膜修复的机会。因缘际会之下通过同仁医院的邹主任介绍我来到了301医院,检查后医生告诉我可以做人工角膜手术,于是我毫不犹豫地签下了手术同意书并在2010年9月28号做了手术,术后右眼视力达到0.4。

 

中国有句老话“眼为心之苗”,人的眼睛一瞎了,心苗也就不旺了,我的心态还算好的,心里一直抱着以后还能看见的想法,一直在那扑腾地找寻着,老天待我还真不错,让我成功完成人工角膜手术。当打开纱布确定我能看见的时候,我高兴得立马赋诗一首:“命运多舛当面对,双目失明究可哀。人工角膜降福音,复明梦真乐开怀。”

 

在我看来人工角膜是有局限性,但是这种局限性是可以自我调节的。例如视野只有45度角这个问题,您可以脖子多转动一下啊;很多人反映立体感差,本来立体成像就需要双眼合作完成,现在只做了一只眼睛的手术,立体感差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啊;对于黑地看不清、亮地有光圈这个问题,我的解决办法更简单,亮的地方戴墨镜,黑的地方拿手电,这样我就简简单单把所有问题都解决了。

 

我是搞教育的,三年看不到东西,我闷得慌啊。所以复明后我从心里感谢医生和人工角膜的研发人员。复明,就是我们盲人的“中国梦”。

 

从被照顾到被需要:

 

我叫闫卫平,今年52岁,十岁时的一场大病让我从此双目失明,四十多年来我生活在失明的痛苦中。家人为了我的眼睛操碎了心,听到哪儿能治我这病就往哪跑,听说哪儿治得好就带我去治,全国差不多都被我们走遍了,也被所有看过我眼睛的医生判了死刑。直到2010年,一个偶然的机会通过温州一所医院的医生介绍来到了北京301医院,忐忑中接受了医生的检查,当我听到眼睛可以做手术有复明的希望时,激动地说不出一句话,只求着医生尽快给我安排手术,我太想早一点看见东西了。术后的第二天我就重见光明,我的心也因此活了过来,生活又重新为我打开了一扇窗户。

 

现在,我可以独自骑电动车出门办事,手表也戴上了,还学会使用智能手机拍照、发微信、聊QQ。前年家里娶了儿媳妇,今年又添了一个小孙女,我现在每天在家照顾小孙女,得闲时还要出门买菜。可以说术后这五年,我由以前的被家人照顾,到现在被家人需要,变化实在太大了。

 

对于人工角膜这种我完全不明白原理、甚至看起来像是奇迹的手术,我没什么可介绍的,只想感谢这个时代让我们盲人可以重新看见,我会把它介绍给更多我身边的盲人,让更多角膜盲病人知道有这样一个技术,让更多的角膜盲病人可以再一次看见,过上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