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膜移植失败?角膜移植排异反应有多可怕?

2022-05-20



作为眼睛最表浅和最重要的屈光间质之一,角膜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各种损伤,从而导致角膜盲。




公开数据显示,角膜盲是仅次于白内障的第二大致盲性眼病。角膜病患者如得不到有效的治疗,角膜可能出现溃疡、穿孔或角膜白斑,导致失明。在我国,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约有400~500万人,并且这一数字以每年10万的速度在增加。


图1.png




通常情况下,症状较轻、眼表情况较好的角膜盲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即可复明,而高危因素患者术后因免疫排斥反应致手术失败者高达 60%以上,角膜移植手术难以成功。






免疫排斥反应是角膜移植手术中一个突出且棘手的问题。它是由供体角膜的特殊抗原引起的一种炎性反应,属于迟缓型过敏反应,是目前尚未完全解决的临床难题之一。



图2.png


值得注意的是,在免疫学上,角膜无血管这一特点,让许多学者都认为角膜组织是“免疫赦免”组织,以为供体角膜一旦成功进入患者的眼睛中,便可以得到长时间的存活机率而不被排斥,其实不然。随着近年来研究的逐渐深入,发现角膜具有复杂的免疫体系。



很多文献中报道的角膜移植“免疫赦免”是相对的,这个看似完美结局的背后,其实隐藏着高危眼患者的痛苦。所谓的“免疫赦免”只是针对低危眼术后的高成功率而言,对于高危眼的高排斥率来讲,“免疫赦免”并不存在。





除了免疫排斥反应,供体紧缺也在阻碍着角膜移植手术的发展。



图3.png


根据流行病学统计,全国等待通过膜移植复明的患者约 200万,但由于角膜供体不足,每年完成术只有8000例左右,大量患者只能被动地等待捐献。因此,对于他们来说,植入人工角膜是唯一的出路。



当然,为了保障复明效果,在选择人工角膜产品时要注意两个方面:1、是否由纯人造材料合成,无需供体角膜;2、是否同时适用低危眼和高危眼。





比如,临床上应用较广泛的波士顿人工角膜就存在明显的弊端,术中需要供体角膜的共同植入,因此也不能避免排异反应的发生和由排异反应引发的手术失败。因此,波士顿人工角膜在一定程度上并不符合中国国情。



图4.png




米赫医疗潜心研究多年,在技术上持续创新,开创了“不需要活体角膜”的先河,解决了角膜供体缺乏、角膜移植排异的问题。



1.png




与此同时,米赫人工角膜还有着适应症广泛的特点,为传统角膜移植术禁忌症患者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未来,米赫医疗将持续提升公司的产品研发、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全力以赴帮助盲人复明,为光明而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