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的数据,角膜疾病是最重要的致盲眼病之一,在发展中国家是继白内障之后的第二大致盲眼病,也是眼球摘除的第一致病因素。
在我国角膜盲患者约有 400 万,85% 的角膜盲源自感染性角膜病,每年新发的感染性角膜病致盲患者超过 10 万。
角膜移植手术是利用异体的正常透明角膜组织,取代病变混浊的不健康角膜组织,达到控制病变进展及提高视功能的手术方法。
根据角膜病变范围、程度和性质,成分角膜移植术已在临床广泛开展,超过80%角膜盲患者可以通过常规供体的角膜移植手术复明。
但是,施行角膜移植手术的关键是要有健康的角膜供体材料。在我国角膜病防治工作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基层医生缺乏足够的角膜专业知识,药物的误用滥用使患者得不到早期规范诊治,角膜供体来源严重匮乏,限制了角膜移植手术的施行。
另外,临床还有约15% 角膜盲患者为严重眼烧伤(化学烧伤、热烧伤)多次常规角膜移植手术失败、实质性干眼、严重神经营养性角膜病变、眼部类天疱疮、Stevens-Johnson综合征和瘢痕性角结膜疾病等高危角膜移植患者,常规角膜移植手术难以成功,人工角膜移植手术是唯一的复明希望。
就目前来看,以下四类眼病患者如果角膜移植手术失败,可以考虑做人工角膜移植手术。
① 外伤及酸、碱化学烧伤所致的角膜病患者,病变后期出现的严重角膜瘢痕、角膜血管化的角膜白斑、眼睑闭锁
② 角膜移植失败的角膜盲患者
③ 严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如Stevens-Johnson综合征及瘢痕性类天疱疮),终末期干眼引起的角膜盲,引起角膜组织溶解破坏的角膜边缘融解、角膜营养不良及变性等病变
④ 角膜移植难以成功的双眼角膜盲患者
由于我国过去一直缺乏商品化人工角膜产品供临床使用,这部分角膜盲几乎成为眼科复明的“绝症”。
但如今,随着米赫人工角膜完成临床试验和注册审评,国产人工角膜将给我国终末期角膜盲患者带来复明机会。
米赫人工角膜由透明的医用PMMA光学镜柱和钛金属支架2个部分构成,可以根据患者眼表情况调整和选择。
和国际上的波士顿人工角膜相比,米赫人工角膜最大的不同就是不需要供体角膜,这也就避免了术后的排异反应,从而缩短了患者复明的时间。
米赫人工角膜适用于双眼角膜盲,主要针对眼烧伤或爆炸伤等引起的严重角结膜瘢痕血管化。眼睑闭锁、严重Steven-Johnson综合征及瘢痕性类天疱疮、终末期睑球粘连或眼睑重度畸形等。
另外,为了保证手术的安全性,米赫人工角膜移植术分为2期进行。
一期植入人工角膜支架,二期安装人工角膜光学镜柱,在一期手术后3个月施行。患者需在手术后第1天、1周、2~3周复查。此后,每个月复查1次,1年后每年复查4次,记录视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