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我们的生命走到了尽头,那么我们能否以另一种方式存在?答案是可以。
人类用了几千年编织渴望,在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完成了这场“生命接力赛”,让一个人的生命在他人身上得以延续。
器官移植,是指将健康器官移植到另一个人的体内,让其体内衰竭的器官迅速恢复功能。
常用的移植器官有肾、心、肝 、胰腺与胰岛、甲状旁腺、心肺、骨髓、角膜等。
在这其中,角膜本来应该是最“受欢迎”的移植器官,因为角膜是一特殊组织,不含有血管、淋巴管;内皮和上皮能表达CD95L,诱导人侵的淋巴细胞凋亡;中央区不含郎格汉斯细胞(Langerhans cellsLCs)等,使得角膜移植具有免疫赦免的特性,成为目前成功率最高的组织器官移植。
可是他们并没有注意到,角膜的免疫赦免是一极其复杂的和动态的免疫调节过程,一旦角膜发生新生血管化,角膜的炎症刺激使房水屏障功能紊乱,便失去了免疫赦免功能,使得术后排斥反应大大增加。
实际上,角膜血管化不仅增加排异反应,更是造成角膜排斥反应的主要因素。角膜新生血管破坏了正常角膜相对的“免疫赦免”状态,致使移植片抗原导致受体致敏,也使免疫活性细胞和淋巴因子更容易到达植片,进一步加剧排斥反应。
要知道的是,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的发生率与角膜植床的血管化程度成正比,在无血管的角膜植床,其排斥反应发生率为9%~12%,但在高度血管化的角膜,排异反应的发生率为70%以上。
那么,哪些人的角膜会高度血管化呢?
① 多次角膜移植患者。
角膜移植的次数与失败率成正相关,因此,多次角膜移植术后多发生排斥反应也是角膜移植种类中最棘手的难题。在我们以往接到的患者咨询电话中,就有很多人都是多次角膜移植失败的患者,他们大都进行了2~3次角膜移植,有些人甚至进行了6次角膜移植,排异率大大增加,导致手术失败。
② 化学烧伤、热烧伤患者。
研究发现,他们的角膜植片与偏中心移植所引起的角膜免疫排斥反应术后,角膜全混浊、角膜血管进一步增生,此时的患者,角膜缘含有比正常人更多的Langerhans细胞,这个细胞在免疫过程中将抗原递呈给T淋巴细胞,增加排斥反应的发生。
排斥反应不仅出现在传统的角膜移植中,还会出现在人工角膜移植过程中。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一种需要供体角膜作为载体的的人工角膜,这种人工角膜由光学镜柱(又称前板)、后板和C型钛环3个部分组成,在手术过程中需要供体角膜植片共同植入。后板和C型钛环将载体角膜固定在镜柱与后板之间,装配后形状似领口样形状。
前文提到过,角膜移植确实具有免疫赦免的特性,但作为移植物,它本身也具有抗原性,能够诱导排斥反应的发生,所以人工角膜这样设计一定程度上还会增加排异,可谓是多此一举。
人工角膜之所以出现,就是弥补传统角膜移植的不足。就拿米赫人工角膜来说吧,产品由透明的医用PMMA光学镜柱和钛金属支架2个部分构成,结构简单,缓解了眼球内部组织的压力,而且避免了排异反应,更是缓解了我国角膜供体稀少的现状。
这才是人工角膜存在的根本意义,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