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眼研社 ,作者谢辉
近期,中山大学眼科中心何明光教授及其团队通过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评估了低强度重复红光疗法对控制儿童近视进展的作用,研究结果于2021年12月1日预发表在眼科顶刊Ophthalmology。江瑜、朱卓婷、谭星平、孔祥斌、钟晖为共同第一作者。
研究概览
该研究是为期一年的多中心、随机、平行、单盲临床试验,纳入深圳儿童医院、佛山第二人民医院、湘雅医院和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等研究中心。研究共计纳入264名散瞳后等效球镜为-1.0D到-5.0D且任一眼矫正视力≥1.0(Snellen decimal)8-13岁儿童,其中119名儿童随机分配至干预组(红光+框架眼镜),145名分配至对照组(框架眼镜)。研究于2019年7-8月开展基线评估,分别于基线后第1,3,6及12月(2020年8月为研究终点)开展访视计划,主要研究终点为:相较于基线,第1,3,6及12月眼轴变化,用两组间变化差值/对照组变化值表示红光控制效果;次要研究终点包括散瞳后等效球镜变化。
图1 研究流程图
统计分析方法
统计分析采用ITT数据集,取右眼数据,如右眼数据缺失,则取左眼(n=6)。作者采用混合效应模型(mixed models)评估控制效果,其中,不同访视计划时点的主要终点变化值作为因变量,分组变量、访视时点变量和分组*访视时点变量交互项设为固定效应,基线眼轴、性别、基线年龄设为协变量,受试者个体设为随机效应。此外,作者利用混合效应模型分析了控制效果与依从性的关系。
研究结果
第12月,红光干预组的眼轴平均增长了0.13mm,对照组平均增长了0.38mm,两组平均差异为0.26mm(95%CI:0.20 ,0.31),意味着红光疗法延缓了69.4%的眼轴增长.此外,红光干预组中,39.8%的近视儿童在第一个月时出现了超过0.05mm的眼轴回退。第3、6、12月时,具有临床意义的眼轴回退占比分别为29.2%、32.9%及21.6%。
次要结局方面,第12月,红光干预组的散瞳后SE平均进展了-0.20D,对照组平均进展了-0.79D,两组平均差异为-0.59D(95%CI:-0.72,-0.46),意味着红光疗法可延缓76.6%的近视进展。红光干预组在第1、3、6、12月时,SE回退超过0.25D的占比分别为15.1%、17.9%、15.8%及18.9%。
图2 干预组与对照组12月眼轴与SE变化情况
依从性方面,红光干预组中位依从性为75%(四分位数间距:14.1%,112.1%);依从性从<50%提升至75%时,眼轴增长延缓率从44.6%提升至76.8%,SE控制率从41.7%增长至87.7%。副作用方面,整个试验周期,未观察到严重副作用。2人报告“红光太刺眼”,3人报告无法按照要求开展红光照射,1人换至OK镜治疗。
表(原文表3) 不同依从性组重复低强度红光控制AL和睫状肌麻痹SE的效果
研究结论
该研究显示,在8-13岁近视儿童中,重复低强度红光疗法可有效控制儿童近视进展。作为一种新的替代疗法,红光疗法具有良好的用户接受性且未观察到功能性和结构性损伤。但仍需研究探索其长期安全性、有效性以及最优治疗方案。
(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谢辉 摘译)
阅读原文
Jiang Y, Zhu Z, Tan X, Kong X, Zhong H, Zhang J, Xiong R, Yuan Y, Zeng J, Morgan IG, He M, Effect of Repeated Low-Level Red-Light Therapy in Myopia Control in Children:A Multicente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phthalmology (2022), doi: https://doi.org/10.1016/j.ophtha.2021.11.023.(原文链接:https://www.aaojournal.org/article/S0161-6420(21)00916-7/fulltext)
专家简介
何明光教授
博导,中山眼科中心和墨尔本大学眼科教授
现任英国眼科杂志BJO副主编,澳大利亚世界卫生组织防盲协作中心主任,亚太眼科学会副秘书长和理事,亚太远程眼科学会主席,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防盲和流行病学学组组长。
国家杰青和澳大利亚国家健康医学研究委员会领袖研究者(NHMRCLeadership Fellow)、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等。
先后在国际前沿杂志JAMA、Lancet等发表SCI论文350余篇,SCI引次数超过1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