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人工角膜,除了我公司自主研发的米赫人工角膜之外,相信大家听的最多的就是波士顿人工角膜了。
有媒体说,这款人工角膜在国际上应用比较广泛,可为什么国内却鲜有人用呢?今天,咱们就一起聊聊“传说”中的波士顿人工角膜究竟是什么来头,为什么不受国内角膜盲患者的欢迎。
波士顿人工角膜由哈佛大学附属麻省眼耳医院 Dohlman 教授发明。尽管已经临床应用多年,可它在1992年才获得了美国FDA的批准。批准后病例数剧增,由2002年的50例增加到2009年的1161例。到目前为止,全世界手术总数超过了5000例。
2004年波士顿I型人工角膜作为奥比斯国际培训项目的一部分在中国实施了第一例手术。只是从那以后,波士顿人工角膜在中国并没有续写“病例剧增”的神话,具体是什么原因,您接着往下看。
很多人不知道,波士顿人工角膜其实分两种,波士顿I型和波士顿Ⅱ型。
① I 型是简单的领扣式设计,适用于有正常瞬目和泪液功能的角膜病患者,对眼表情况要求较高。
② Ⅱ型人工角膜适用于瘢痕性眼表疾病终末期患者,它比I型人工角膜多了一个前突部分,其他结构与I型相同。Ⅱ型人工角膜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术后并发症多,所以在临床上使用频率并不高。因此大家常说的波士顿人工角膜实际上就是波士顿I型人工角膜。
因此咱们今天就拿 I 型人工角膜举例子,说说波士顿人工角膜后来为什么没有在国内得到广泛应用。
看这个图片,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什么?是的,波士顿人工角膜并不是完全由人造材料制成,在它的前后盘之间需要一个角膜植片作为载体,这是第一个原因。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供体角膜极度缺少的国家。国内400万角膜盲,每年能施行的角膜移植手术的患者不足10000人,数百万患者仍在等待供体角膜,他们中间,甚至有人十几年都等不到一片。
而且,不要以为等到供体角膜就万事大吉,角膜移植会排异,同理,波士顿人工角膜移植过程中植入供体角膜的设计,也会导致排异,而且排异一旦没有被控制,那么患者面临的就是再次甚至多次角膜移植,如此恶性循环,最后受苦的也只是患者。
波士顿人工角膜没有在国内得到广泛应用的第二个原因是手术方式不合理。
首先,我为大家展示一下波士顿人工角膜的手术过程。
① 手术采用局麻或全身麻醉
② 麻醉后,用8.5mm环钻制作角膜植片,植片中央用3mm环钻钻出小孔,人工角膜镜柱可以穿过。
③ 后盘套至镜柱,用钛制锁扣固定,组合成人工角膜-角膜植片复合体。
④ 术中做1或2个虹膜根切。
⑤ 手术最后,和传统的角膜移植一样,把人工角膜-角膜植片复合体用10-0尼龙线缝合16针固定在植床上,埋线。
⑥ 放置绷带式接触镜。
接下来,咱们再说一说这个手术方式为什么不合理。
大家知道,在角膜的五层结构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吗?是角膜内皮细胞。它位于角膜最内层处,它的“泵”功能,可以使角膜处于相对脱水状态‚使角膜保持透明。一旦内皮细胞被损害,就会导致角膜水肿、混浊,严重者会致盲。
角膜内皮细胞
更糟心的是,对于外部的损害,如外伤、感染、手术、多种变性等,内皮细胞的防御指数基本为0。
首先,内皮细胞数量不多。正常人角膜内皮细胞数在2岁以后大约以0.5%~1%的年下降率下降,角膜内皮细胞密度:<30岁3000~4000个/mm 2;31~40岁3000±个/mm 2;40~50岁2800±个/mm 2;51~60岁2600±个/mm 2;61~80岁2160±个/mm 2。其次,角膜内皮细胞不能再生‚受损后需要依靠周围正常的角膜内皮细胞扩大移行来填补缺损区。
随着年龄增加,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越来越小
一般来说,使用人工角膜的中年患者居多,因此,他们的手术成功率已经在降低。如果此时有更严重的外力损害,比如患者施行了手术,那么手术成功率将会无限降低。
举个例子
小华(40岁)捐献了一枚角膜,他的角膜直径是11.5mm(正常人的角膜直径是在11.5-12mm之间),内部活跃着2800个内皮细胞。在波士顿人工角膜移植手术进行到第②步的时候,就会有一千多个内皮细胞直接“丢失”。
在波士顿人工角膜移植手术进行到第⑤步的时候,由于缝线、反复挤压,牵拉等等,都会直接损害内皮细胞。
总之,波士顿人工角膜虽然在国际上应用范围较广,却不适合中国国情。米赫人工角膜采用人造材料制成,无需供体角膜,缓解了我国角膜供体稀少的现状,更适合中国人使用,如果您身边有传统角膜移植术禁忌症患者,需要移植人工角膜,可以拨打米赫医疗的官方客服电话400-111-8801进行咨询~
本文参考文献:
① 波士顿人工角膜临床应用及其进展 王丽强 黄一飞 James Chodosh Claes H.Dohlman
② 波士顿型人工角膜的临床应用 翟嘉洁 陈家祺
③ 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变化的临床观察 张 华张玉光王 旭韩旭光徐湘辉 (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山东 济南 2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