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赫人工角膜:终结角膜盲患者在黑暗中的等待

2023-01-17

因角膜受损而导致的盲眼病被称作角膜盲,它是仅次于白内障的第二大致盲眼病。我国目前角膜盲患者约有400万名,并且每年新增10万多病例。

角膜盲患者复明的唯一手段是角膜移植,但由于我国角膜供体极其匮乏,90%的角膜盲患者都在黑暗中苦苦等待。

用相机拍照,如果镜头损坏,照片自然不会清晰。对于眼睛来说,角膜就是镜头一样的存在。

角膜受损会发生浑浊或不透明,光线就无法毫无障碍地通过角膜、穿过瞳孔进而到达眼底视网膜,人眼也就看不到清晰的图像,甚至完全看不到图像。

因角膜受损而导致的盲眼病被称作角膜盲,它是仅次于白内障的第二大致盲眼病。我国目前角膜盲患者约有400万名,并且每年新增10万多病例。

角膜盲患者复明的唯一手段是角膜移植,但由于我国角膜供体极其匮乏,90%的角膜盲患者都在黑暗中苦苦等待。

而在2021年12月上市的米赫人工角膜实现了国产人工角膜“零”的突破,为这些“绝症”角膜盲患者带来重见光明的希望,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角膜供体缺乏的窘况。

角膜是人体中唯一的透明组织,没有血管和淋巴管,其自身的营养和代谢与其他组织都不同,非常脆弱。

角膜又处于眼球的最表面,在遭受外伤时,总是首当其冲,易发生损伤,甚至破裂。此外,若角膜发生感染,可能导致混浊,造成视力下降或失明。及时的角膜移植术是临床上控制感染和复明的最重要手段。

临床上有15%左右的角膜盲人是因为遭受了严重的角膜化学伤或热烧伤后导致角膜完全被破坏,或是由于免疫造成角结膜和泪液分泌有问题,角膜被大量新生血管覆盖。这类患者如进行传统的人体角膜移植术,会由于术后免疫排斥反应,导致手术成功率极低。

但如果有合适的角膜供体材料,他们也具有很大的复明潜力。植入人工角膜是这类角膜盲患者唯一的选择。

这是因为,一方面,人工角膜移植术后不会因免疫排斥而导致手术失败;另一方面,人工角膜移植后获得的视觉效果会比人体角膜供体移植更好。

人工角膜采用人工材料制成,用于替代受损的角膜,以提高患者视力、帮助盲者复明。

早在18世纪末,一位法国眼科医师就率先提出将玻璃片植入混浊角膜以恢复视力的想法。近90年后,这一设想被一位瑞士医生实现,此后近200年,无数学者及医务人员在人工角膜的材料选择、结构设计、植入方式等领域不断进行开拓创新。

目前国际上应用于临床的人工角膜主要有4种,包括波士顿人工角膜、骨—齿型人工角膜和Alpha Cor人工角膜。

这4种人工角膜中,波士顿人工角膜应用最为成熟。它主要采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由前盘、光学柱镜、后盘和钛制固定环组成,从正面看就像是挖了很多小孔的隐形眼镜。它的植入方式与传统角膜移植方式较为接近。

虽然米赫人工角膜上市应用时间较晚,但是米赫医疗研发团队的相关研究从未停止过,相关技术指标也在不断刷新“天花板”。

米赫人工角膜由镜柱和支架组成,为患者提供光学通路,用于替代病变角膜发挥光学功能,支架通过手术植入角膜层间,用于连接、固定镜柱。镜柱由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制成,其径向截面为圆形,起屈光作用,将光线导入眼底形成视觉。

米赫人工角膜的特点是材料均为硬质医用材料:钛支架及PMMA材料,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力学性能、低弹性、耐腐蚀性和可加工性强等优点。中央光学部分和钛支架通过螺纹连为一体。加工精度极高,旋入到位的镜柱和支架间水密结合,可防止漏水引起的低眼压并减少眼内感染的机会。

镜柱的前端呈凸面,后端设计为凹面,形成一定的屈光度,可根据患者 眼轴长度、眼表组织厚度灵活选择适合的光学部屈光度数及镜柱的高度。另外可拆装 式设计,即使在术后也可以根据情况(调换度数、更换高度不合适和磨损的镜柱)拆卸和更换。

践是检验性能的最好途径。自上市以来,目前全国已有几十位患者移植了这款人工角膜,其中不少眼底条件较好的患者,已经恢复到0.8—1.0的视力。

总之,一旦预判角膜移植手术难以成功,比如角膜移植失败,化学伤、热烧伤、爆炸伤等引起的严重角结膜瘢痕血管化,眼睑闭锁,严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如Stevens-Johnson综合征及瘢痕性类天疱疮),终末期干眼引起的角膜盲,就可以考虑米赫人工角膜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