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周天林(化名),是原国家重要科研项目负责人,我所在的研发团队曾获得过国内科技类最高奖项,可以说我的人生在2010年10月20日之前都是意气风发、志得意满。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一天,我在工作中被硫酸重度烧伤,面部严重烧伤,并导致双目失明。在失明的594天中,亲人通过各种关系帮我打听可以做人工角膜再造的医院。当时我就想,毁容我不怕,只要让我再看见就行。为此我走遍了全国甚至美国、德国、俄罗斯、日本四处求医,一次次的希望,又化为失望。这期间我自杀过好几次,照顾我的人也由2人变成了4人,就怕我再想不开。
直到2012年朋友介绍我来到了北京301医院,黄一飞主任给我做了检查,在确认我的眼部情况符合做人工角膜的要求后,向我介绍了这个手术的流程及要承担的风险。就我当时的情况来说,听完他说我可以做手术后,他再说的话就完全没有听到了我太激动了!我们很快确定了手术日期,并在失明的594天后成功安装了单眼的人工角膜,下午做的手术,第二天早上就重获光明,视力恢复到0.5,当时的喜悦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说得清的!
人从看见到看不见再到看见,心理变化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术后周围的很多朋友问我这得花多少钱啊?有没有什么风险啊?我觉得很搞笑,我眼睛当时的情况已经被大多数医生判了死刑,眼睛完全没希望康复,还有什么风险可言啊?所以在我看来人工角膜手术对完全失明的人来说是零风险。在经济上,主刀医生会在术前详细检查患者眼部情况,能做就做,不能做就不做,所以在经济方面也不存在风险。有些想做的人会说“你有钱,你可以做,我不行啊”,我就给他们细数了我在手术方面的全部花销:我从住院到手术再到出院全部费用加一起不到五万元,术后每月二百元的药费,这个费用我相信大多数人都承受得起。
因为我工作的特殊性,有好多同事也在工作中身体严重受损,还有和我情况差不多也是双目失明的人。术后当我情况稳定后,我就把我这次的手术情况和其中一位已经因工失明30年的老同事说了一下。30年啊,他错过了整个改革开放的黄金时期,他的苦闷不是我这个失明594天的人可以想象的,他听我说完后第一时间来到北京,检查时医生说他的情况比我要好一些,还没说他能完全复明呢,他已经激动地从椅子上跳了起来……医生很快给他成功完成了手术。现在我这位老同事每天都可开心了,他像是穿越时空一样,30年的差距正一点点消失。儿子长什么样终于看到了,智能手机也学会了,去年儿媳妇又给添了个大胖孙子,他这可真是双喜临门,以前是别人照顾他和孙子,现在是他照顾孙子和家人,生活像抹了蜜一样美好。
作为人工角膜的受益者,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使用体验。首先就是术后视力恢复很好,最起码吃饭不用别人夹菜了,可以自己想吃什么吃什么。话又说回来,术后我发现人工角膜技术的局限性,逆光、强光、晚上都看不清。我觉得人工角膜就像在眼睛里装了一台照相机,只能平面成像,立体感不强,上台阶的时候没问题,下台阶的时候很困难。
再就是社会效应方面,我出事后要四个人照顾,现在只需要一个人,减轻了社会、单位领导、家人的负担。失明后我成了废人,现在我又能够重新为社会创造价值了,利用空余时间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善事,并资助山区的贫困盲人,希望好人有好报,将来自己能活得健康一些。
再有就是一些建议:首先,生产厂家应该加快速度完成人工角膜项目审批手续,使之在市场推广中正规化、合法化,就可以在手术中变被动为主动。我看见好多病人为了表示自己不追究医生及人工角膜厂家的责任都给医生跪下,只为求着医生能快点安排手术,切身体会让我很能理解这些迫切需要复明手术的病人。其次,人都是好了还想要更好的,我现在一个眼睛好了,就又想着另一个眼睛也好,所以医院是否可以考虑,给我们有需要的人再把另一边的眼睛也做好了呢?这样医院的经济效益不是也更好吗?最后,我希望社会上能够加大力度宣传这个项目。
我眼睛受伤后,找了好多医院,好多外地的医生、残联工作人员都不知道还有人工角膜这项技术,就更别说给我做术后检查和办残疾证了。残联的工作人员知道我做过人工角膜后就说:“这不可能啊,眼睛里连沙子都不容,还能放其他的东西?”事实告诉我们,眼睛里可以放其他的东西,功效还特别好。如果把这项技术普及了,将有多少和我情况差不多的人能够重见光明,又将改变多少盲人及其家庭的命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