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讲述的这位主人公有点特殊,因为种种原因,她还没有考虑好是否要做人工角膜移植手术。
尽管患者本人并未说明真实原因,我们依然在与其交流的过程中,捕捉到了她字里行间的担忧,故写下此文,借着患者的经历,来跟大家伙说说心里话。
王女士今年59岁,来自河南郑州,目前和儿子一起居住在北京。
初见主人公,同事便觉得老太太平易近人,因此多聊了几句,在聊天的过程中,我们知道了她的故事。
1982年,王女士29岁,一家人的生活平淡而幸福,本以为生活能平稳地过下去,没想到王女士突然发烧,而且一发不可收拾:她因发烧导致泪腺损伤,去医院检查后,医生诊断其为双眼类天疱疮、干眼症。
如大家所想,那时的医学水平并不发达,王女士的眼病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后因眼球粘连行手术治疗后左眼出现严重斜视情况,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情越发严重,最终双眼失明。之后,她便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治疗,但都无济于事。
直到3月14日上午,老太太的儿子带着母亲去到当地医院,做完检查后,主治医生建议他们使用米赫人工角膜。这才有了米赫医疗与她们的故事。
14日中午,根据医生的引导,王女士的儿子张先生开始在网上搜索米赫医疗的信息,并在官网上进行咨询。
公司同事和他进行了沟通之后,根据患者需求将王女士安排在北京同仁医院,进行进一步检查。
——
检查当天上午,王女士进入诊室前,同事和张先生聊了聊。
张先生是一个很孝顺的儿子,在他的认知里,让妈妈复明是重要且有必要的,因此同事和他的沟通很顺利。
只不过,作为要做手术的王女士却不这么认为,尽管她的话不多,但根据她总是问临床效果这个情况,同事依然猜到了一点她的想法:老太太有担忧。
她怕手术效果不好,手术白做,钱白花。尽管我们的产品复明效果极好、尽管我们给她看了很多成功的临床病例,尽管儿子经济条件还可以,尽管自己有退休金,但她依然担心。
当然,老太太的担心也不无道理。
首先,针对于米赫人工角膜来说,虽然手术临床试验结果显示12个月脱盲率100%,12个月在位率100%,术后1年时视力较术后7天和1个月时有显著提高,手术后人工角膜无脱落,但产品毕竟是去年才上市,只是药监局认可还不够,还需要大众的了解。
其次,说到经济条件,虽然儿子能支付这笔费用,但对于王女士来说,这依然是一笔“不值得花”的钱,她觉得自己完全可以在黑暗里生活,因为她早已适应了黑暗。
这么一说,大家是不是也觉得没有必要?你错了。
米赫人工角膜是一个新产品,这没错。但这个“新”,只是上市时间“新”,而不是产品“新”,因为对于已经通过米赫人工角膜复明的患者来说,产品可以说是非常成熟。
一个人不想接受一个东西有千万种理由,风评不好、产品本身有问题都可以成为理由,但一个成熟却只是不为大家所知的产品不被接受,那就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
再说到经济条件,我们见过太多没钱却依然坚持做手术的中老年患者,他们知道复明有多重要。
复明之后,他们可以帮儿女带孩子,减轻儿女负担;可以自己出去玩,不让儿女时刻为自己的居家安全担心;可以和老伴手牵手,漫步夕阳,不让TA因为看着自己的另一半身处黑暗而埋怨自己为什么当初没有再多跑几家医院。
年龄不应该成为自己复明的阻碍,而是要成为复明的动力。
海伦·凯勒说过,假如给她三天光明,她要看人、看狗、看地毯、看书、看白天和黑夜、看博物馆、看长岛森林山、看纽约塔...太多太多的东西等着她去看,可是她只有三天光明,而你将会有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光明,到那时候,你最想看到什么呢?